地球是一颗旋转于靠近银河系外沿的蓝色星球。如果站得足够远,我们就会发现,她不过是飘浮于浩渺时空中的一颗微粒。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的命运,一直休戚与共。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深刻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与路径。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将奔赴一线,深入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通过全媒体视角,向广大读者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来的实践成果。10年来,无数个人、企业、国家与地区的努力参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未来,我们又应如何继续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让更多的“我”融入“我们”,在这颗小小的蓝色星球上,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自古讲究“天下一家”,然而,人类这个“大家庭”,目前却迎来了不小的发展挑战。比如,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地区冲突、军备竞赛、粮食安全、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人工智能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叉叠加……一系列的挑战,都需要我们携手应对。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在10年前就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指出,各国应携起手来,把“我”融入“我们”。白皮书里提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早在2013年,中国就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实践平台与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帮助?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测算表明,到2030年,“一带一路”建设每年将为全球GDP贡献超过1.3%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将使76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大道不孤,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数据无不说明,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因此,讲好“我们”的故事,让更多的“我”融入“我们”,已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
▲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非洲专列在重庆果园港鱼嘴站等待发车。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我,即每一个普通的个体,以及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国家;我们,即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与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所有人类居民。一个个“小我”,汇聚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我”。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系列的中国方案,无不显示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关怀与实践。拨开迷雾见日月,在讲述“我们”的故事之前,也有一些关键问题,亟须厘清:部分“小我”掩盖了“大我”的声音。当前,人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西方价值观念和传播话语已经长久霸占了公众的视野,而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大我”声音,却比较薄弱。早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便对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秩序提出质疑,并倡导建立平等、公平的传播结构。第三世界国家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声音不被听到,他们的形象则被强大的媒体霸权所建构,全球的文化传播交流并不平等。而未来,在讲述“我们”的故事过程中,则需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垄断。“我们”的现代化,应是百花齐放的现代化。多年来,西方国家通过长期占据经济霸权地位和政治话语权,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让很多人误以为“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这导致许多照搬西式发展路线的国家,并未真正拥抱现代化,甚至少部分还饱受战争与饥饿的困扰。实践表明,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要想真正建成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家,在引进外界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各国还需结合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实现百花齐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力量愈发明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崛起,以及西方社会内部问题的突出和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的外显,西方话语体系开始式微。更多第三世界的声音,更多代表全人类的“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未来,在讲“我们”故事的过程中,需要让各国人民群众的话语重新赢得关注,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因此,故事的主角不仅包括中国人民,还应包括全世界各地的人民,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或弱势地位的国家的人民。到底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越来越好?从源头上,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价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因此,讲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蕴含、所体现的人类利益核心理念,讲好其中的内在逻辑,是让“朋友圈”日益壮大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层面,协奏好人类这个“大我”的交响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民族历来推崇一个“和”字,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摒弃并超越了零和博弈、强权政治、冷战对抗等各种陈旧思维,一直在追求“和”的精神内涵。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尽管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需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因此,不能单独倡导哪一家的价值观,而是要求同存异,弘扬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应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讲好各国自己的发展故事,真正让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国与国的合作中,讲好我们的发展逻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存与发展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与其说是先进的制度带来了国家的发达,不如说是先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才带来文化的空前繁荣与先进的制度理论经验。因此,我们要讲好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互惠共赢的经济方案,道明其中的经济逻辑、发展逻辑,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共同求取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比如,重庆沙坪坝团结村,从田间荒野变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出国门;比如因为共建“一带一路”,新疆霍尔果斯从遥远的边疆变为开放的前沿;比如,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它是印尼的第一条高铁,极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便利度,也成了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无数关于经济交流与改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见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扎实脚印。聚焦“小我”,书写好每一个个体的故事。蝴蝶虽小,却能在风暴中起舞。每一个个体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写他们因共建“一带一路”而带来的改变,写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写他们平凡而鲜活的一日三餐,写他们在历史进程与文明发展中的生动剪影……马哈迪是一名在中资企业工作的孟加拉籍员工,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希望家乡能有一座大桥。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中铁大桥局四公司的桥梁工程师,并参与见证了家乡帕德玛大桥的修建。以他为原型的短视频故事《梦想与梦想之桥》,获得了第二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一带一路”最美建设者奖。▲9月4日,拉美及欧亚地区媒体代表团的记者们正在乘坐两江游轮欣赏重庆夜景。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我们的每一个个体,都闪现着人类优秀品质的光泽。无数光芒汇聚,将会让人性的光辉,在洪荒辽阔的宇宙中更加明亮。以实践作答,让更多的我成为我们,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共同书写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篇章。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